在清代笔记《清稗类钞》中有明确记载:“跳槽,原指妓女而言,谓其琵琶别抱也,譬以马之就饮食,移就别槽耳。” 也就是说,客人今天点翠儿,明天点红儿,老鸨便会笑骂一句 “又跳槽了”。
后来,连妓女嫌贫爱富、另投别家,也被叫做 “跳槽”。这轻飘飘的两个字,将女子与牲口相提并论。明代冯梦龙在《警世通言》中就有 “那婆娘见他不来,又去跳槽别家” 的描述。
如今,我们不过是把 “槽” 从青楼换成了公司,把 “草料” 换成了薪水,然而那份在困境中的焦灼与不甘,即便跨越了几百年,依然如出一辙。
每个交易日的九点半,证券交易大厅的大屏幕上红绿交错,行情瞬息万变。
但在晚清上海的花烟间里,“开盘” 却是另一番景象:一群莺莺燕燕围绕着客人摆开阵势,娇声说道:“爷,今日我们院里开盘,谁先唱谁先舞,价高者得!”
那时的 “开盘”,是两院争夺客人的手段,头牌姑娘们使出浑身解数,吹拉弹唱,只为让客人把银元重重拍到自家台面。
后来,这一术语被证券市场借用,用来表示交易市场的开市。同样的热闹场景,同样的喧嚣吆喝,可又有多少人能想到这个词有着如此 “香艳” 的来历呢?
灯光突然暗下,导师一脸严肃地宣布:“很遗憾,你出局了。” 选手含泪鞠躬,观众们不禁唏嘘。
但要是将时间倒退回明末的秦淮河畔,“出局” 则是截然不同的画面:客人带着相中的姑娘,登上轿子出门,或是游湖、或是吃酒,甚至连日不归。老鸨则在门口认真记账:“翠屏出局三日,银二十两。” 等客人尽兴后,再把姑娘送回,这就叫 “回局”。
《官场现形记》中就有相关描写:“轿子里头坐的就是出局的妓女,你看,出出进进,这一晚上要有多少生意!” 从被带走到被淘汰,虽然词义发生了变化,但其中所蕴含的 “被选择” 与 “被放弃” 的命运内核,却始终如一。
如今,企业上市被叫做 “挂牌”,医生、律师开业也会 “挂牌” 营业。而在旧时青楼,“挂牌” 指的是将姑娘的花名牌子悬挂在厅前,明码标价。
新来的姑娘要 “挂牌” 接客,有名气的则可以 “摘牌” 挑选客人。这种公示制度后来被商业领域借鉴,成为公开经营的代名词。
除了上述几个已深度融入日常生活的词汇外,古代青楼还有不少特殊行话。尽管如今使用频率不高,但在某些方言或特定场合中,依然能听到它们的身影:
“开方子”:在青楼语境里,“开方子” 并非医生开药方,而是青楼女子为留住客人,绞尽脑汁想出各种办法、策略。比如,有的女子会施展自己的才情,或是展现温柔体贴,甚至不惜卖惨,以此吸引客人付费,这便是在 “开方子”。
“调头”:现在司机口中的 “前面调头”,指转动方向盘改变行驶方向。但过去青楼女子说 “调头”,则是收拾细软,转投另一家青楼营业。
“条子”:香港电影里 “条子” 指警察。而在旧时,客人若想约当红倌人,得先递上一张写明时间地点的便条,姑娘应允后便回一个 “允” 字。这张小纸条就叫 “条子”,也可代指那位姑娘。
“遛弯”:如今的 “遛弯”,意思是散步消食,可在过去青楼中,“遛弯” 是老鸨带着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姑娘们上街拉客的公开招徕手段。
“倒贴”:现在说 “倒贴”,多指姑娘倒追男生还倒贴钱。旧时说 “倒贴”,则是青楼女子自己花钱讨好客人,比如为客人买东西、付账等。这么做通常是女子对客人动了感情,或是为了长期留住客人。
你还知晓哪些源自青楼黑话的现代口头禅呢?欢迎在留言区分享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